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2 淨零

許一座乾淨的家園,締造永續的低碳綠色城市

淨零的概念並非是不排放碳,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做極小化的排放,搭配負碳技術、森林或工廠碳匯等方法抵消,達到淨零排放的目的。


循環經濟,發展永續

「從升格之後,桃園市政府就已經在著手規劃生質能中心。」榮鼎綠能公司廠務部協理陳耀才表示,他是觀音生質能中心執行BOT案的核心人物之一,「桃園很特別,市府在觀音劃出一塊4.38公頃的土地,邀請有潛力的廠商參與,在我們簽約後,同時協助與中央主管機關在環境、特殊建築及計畫許可的行政程序,加速推動這件大案子。」

實踐循環經濟是城市發展永續的價值,桃園率先全國推動三合一的生質能中心,包含:熱處理單元、厭氧消化單元,以及固化掩埋單元。熱處理單元用於處理固體廢棄物,單日可焚化600噸;厭氧消化單元可處理水肥廚餘,單日可焚化135噸,焚燒過程均能以熱力產生電能,合併於電網使用;而其過程產生的飛灰可固化後就地掩埋,免於後端高昂的運輸成本。生質能中心的發電效率預估可達28%,遠高於國內既有焚化廠暨再生能源廢棄物設備認定標準,發電量預估一年可達2.2億度,而發電的高效率已是綠電等級。

「中心的建築設計也是有故事的。因地點在海邊,光是屋頂就製作了七層,底板、保溫層及防水層等等;而從海浪傳導及產出綠電的概念,在外觀造型也費盡苦心。」陳耀才說,一般屋頂只做一兩層,生質能中心為了兼具建築安全與循環經濟的意象,所以多方考量了建築在功能及美觀上的整體設計。

觀音生質能中心BOT案的特許年限為25年,不計興建時間,可實際營運22年,期間營運團隊將無償處理桃園一年12萬噸的廢棄物及廚餘,並負擔地方回饋金、變動權利金及土地租金等,不僅為市庫節省80億元的龐大支出,對於維持市民生活品質、或產業投資方都有了穩定處理廢棄物的管道。由公私部門協力為下一代創造了價值80億元的可能性,與無價的永續環境,「這是市民、市府與產業的三贏。」陳耀才肯定地說道。

完整的執法策略與成效

在改制為直轄市後,桃園市政府深知人口及工商活動勢必更加活絡,隨之而來的污染及環境負擔,需要有更前瞻、更完善的軟硬體配套政策來應對。

桃園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藍圖建構完整,迄今已超過7年之久,市府推動制定「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」及實施「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」,同時也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作業,分別於工業、住商、運輸、農業及廢棄物(環境)等部門,盤點能源、燃料、廢水等細項數據。根據數據顯示,2020年桃園市溫室氣體人均排放量為13.06噸CO2e,相較升格前(2014年)減少了4.22%,顯見減碳政策逐步落實且具有一定成效。

桃園如何對症下藥,達到實質減碳回饋?回顧2014年,當時市府以法制化為主軸,進行跨局處協商,經歷無數挫折與困難才達到共識;2017年施行「桃園市發展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」,以低碳為目標,在環境教育及生活、城市及建築、產業,以及交通等四大方向,鼓勵機關、產業、民間團體等落實節能。自條例施行以來,期間市府推動數次修法,納入再生粒料規範、提升低污染運具友善環境、增訂用電大戶設置綠能設備之罰則,以及提倡重複性使用之容器,並強化管理廢棄物及運輸途徑,不斷精進內涵讓環保意識逐漸普及化。

法制化具體促進溫室氣體減緩,加上2015年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公告施行,大幅度促進溫室氣體的管理制度,有效掌握排碳量並更加完善盤查制度。桃園市歷年溫室氣體盤查結果顯示,最大宗排放為工業能源部門,約占7成;第二大排放為住商能源及運輸能源部門,各占約10%~13%。而有了明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在2018∼2020年配合行政院溫室氣體減量政策時得以更聚焦政策,由「桃園市低碳綠色城市旗艦計畫」順利轉型為「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」,建立各階段性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及行動方案。

四大領域、面面俱到

能源方面,桃園率先全國推動三合一的生質能中心,單日可焚化處理廢棄物600噸及廚餘135噸,其發電量預估一年可達2.2億度,發電效率達28%為綠電等級。至於北部的日照數不如中南部,市府克服困難,與在地廠商達成協議,順利推動屋頂型太陽光電,至今發展多元化綠能、推動儲能設備、虛擬電廠等,極大化綠能建設,再生能源設置容量達到691MW,其中太陽光電更是北臺灣第一。

工業方面,工商業鍋爐的汰換補助,將高排碳燃料鍋爐改為燃潔淨燃料,如生質燃料、固體再生燃料(SRF)、天然氣(LNG)等,7年內補助1,572座,同步向大廠協談。以大潭電廠為例,透過改善機組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,使其遠低於環評總量;引進低碳科技工業製程,有助於產業改革為綠能產業,提升能源效率。

運輸方面,市府建構三心六線捷運路網,串聯三大都會區、打造六條捷運路網貫通桃園;透過電動機車補助,加速淘汰二行程機車,目前電動機車數量已突破8萬輛,較升格前成長近10倍,並增設充(換)電站,提供友善服務,得以提升使用率。

照明方面,全市由傳統水銀路燈全面汰換為智慧路燈照明系統,16萬2,000盞的智能LED路燈,有效降低耗能約70%,路燈電費一年由2.19億元減至6,600萬元,不僅大幅降低支出,更能提升用路安全。

淨零路徑,一起攜手

2021年COP 26,以2050淨零目標為主題,邀請全球響應,桃園有幸參與,也是臺灣唯一參與實體會議之城市,桃園向國際分享城市低碳策略,也展現對國際交流的積極態度。2022年桃園正式宣布淨零路徑,將2050年淨零目標納入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,同時呼應氣候變遷因應法。

桃園市政府於淨零目標規劃淨零路徑,2025年汰換半數機關、學校的老舊耗電設備、捷運第2階段通車、發展生質能及生態造林;2030年工業燃煤逐步轉型零煤,預估減少60%排碳,也推動公務車輛及客運全面電動化;2050年超過50%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、85%建築零碳排放、90%以上的工業為低碳排放,並實踐碳中和碳捕捉技術及運用,讓桃園低碳城市轉型為零碳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