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護孕育我們的她,給孩子一片乾淨的海底世界
臺灣四面環海,在島上的我們是海洋所孕育的孩子;擁有湛藍與乾淨無污染的海洋,是每個島民的驕傲。
海洋孕育了世界上的無數生物,清澈蔚藍的大海環繞著台灣。但當我們潛入海中,卻發現沉積於海中的垃圾,以每年數百萬噸的數量持續增加中,造成海龜、魚類誤食吸管、塑膠袋等,已對海洋生物造成莫大的危害。而這些廢棄物不僅是海洋生物殺手,也會透過漁業資源,反饋到人類身上。
帶著學子,一起熱血守護海洋
「會想潛水就是因為愛海洋嘛!」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黃志誠是經驗豐富的潛水員,也是一位熱血的「海洋清道夫」,因從事珊瑚礁研究而接觸了潛水活動。成為中央大學的教授後,與學生們一起成立「中大藍海潛水隊」,並加入市府海岸工程管理處成立的「桃園市環保潛水隊」,每年與中央大學的學生們一同進行淨海活動。
「目前的海洋垃圾多以寶特瓶或餐盒為主,我們會一邊潛水一邊清理,再用網袋集中垃圾,但因為垃圾很多、很重,最後要使用浮力袋讓它們漂上來,才能派船打撈。」雖然辛苦,卻能從他的口中感受到滿滿的熱忱。「有的海域垃圾匯集得很大量,有時候我們一次淨海打撈到的垃圾量會到1噸(1,000公斤)。」
透過行動,讓這片家園更美好
海洋垃圾打撈上來後,交由環保局進行分類、回收。針對淨灘、淨海所收集的寶特瓶,市府與廠商合作,將其製成海廢原料比例高達96%的「潯寶衣」,並回饋贈予淨海志工製成隊服,不僅增加隊員的榮譽感,也讓淨海行動更有價值。
至於不可回收的廢棄物,會進入焚化或掩埋處理。桃園的焚化廠可將垃圾燃燒後剩餘的「底渣」再轉化為符合工程標準品質的「再生粒料」,應用於公 共工程,打造優質的公共建設,例如桃園區的福元公園、機場捷運興南站停車場皆直接利用焚化粒料。如此一來,無論是可回收的塑膠垃圾,或進入焚化爐的一般垃圾,桃園都貫徹循環經濟的精神,致力打造「零廢棄」、「再利用」的環保都市。
談到桃園海域,黃志誠表示「其實西部海域能下水淨海的地方不多,因為水體太濁、水流又強。桃園地區目前只有觀新藻礁附近海域可以潛水淨海。」
而黃志誠本身從事海洋相關的研究,他認為透過淨海可以了解當地海洋的生態與特性,還能跟當地志工交流,對研究相當有幫助,因此也會將想了解的海岸生態納入淨海地點考量。此外,黃志誠也會依據自身研究與淨海的經驗判斷潮汐起伏、海流方向、水流速度、擴散區域或氣候對應等狀況,在參與市府辦理的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等演練時,能夠提供建議以即時擬定對策。
「了解自己家鄉的特點、愛自己的家鄉,就會珍惜它。」環境、在地文化與經濟發展一直是環環相扣,黃志誠表示,除海廢清理以外,也希望結合在地特色,將家鄉美的一面分享給大家。「我們之前就辦過石滬國際研討會,透過國際開闊在地視野、也透過在地影響國際,當時參與的在地人很多!其實只要找到對的人,讓他們願意去投入,就會有正面的效益,例如讓當地的阿公阿嬤有參與感,將土地、文化傳承,便能看到社區復甦的機會。」
讓美好的事物,延續下去
桃園海岸線長達46公里,擁有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、草漯沙丘地質公園、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、新屋蚵間石滬群文化景觀、牽罟文化等自然及文化資源。桃園市政府首創全國成立「海岸工程管理處」,並推出地方政府層級的「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」,致力於推動各項海洋保育計畫。從海洋污染事件的事前防範、危機應變及事後處理,都積極擬定相關政策。
海管處也辦理「建置海岸地區環境教育廊帶計畫」,執行生態復育、定期巡查、設置垃圾攔截網及水質自動監測站等項目。此外,也將海岸老建築活化,規劃成結合當地特色並具教育意義的館舍,希望透過環境教育讓一般民眾了解海岸環境的珍貴性,並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生態旅遊。
「人類生活一定會製造垃圾,這不是壞事,只是我們需要有計劃的去使用這些東西,避免製造多餘的垃圾。」永續環境需要靠你我皆盡一份心力,減少日常生活的垃圾量。
對於未來的規劃,黃志誠希望無論是個人或是社團,每年都能持續淨海活動。並結合政府、企業與民間的力量,擴大規模,有組織性地將淨海活動繼續下去。更期許加入有想法的年輕人,發掘在地文化、訴說在地故事,一起為美麗的海洋努力。「好的事情,就要讓它延續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