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公園不僅是公園,多元與友善的共融式設計
透過多元的公園設計與友善空間的打造,讓市民能嬉遊在這片桃花園中。
一個大型的圓環空橋,清水模的簡約設計,時髦地串連了馬路兩旁的綠地。圓環中間,一個半圓型平靜無波的鏡面水池,反射出水藍色的天空,水池下方是嶄新的停車場及歷史展示館。這裡是平鎮區「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」,曾經是大片雜亂無章的墓地;2021年11月,轉變成為兼具歷史紀念意義、大人小孩同樂的共融式公園,每到假日就充滿了小孩的笑聲,朝氣蓬勃。
顛覆認知,給您最好的居住空間
「一個好的公園真的是解決媽媽很大的困擾,就是讓小孩子放風。我覺得桃園很棒啊,各類型的公園都有,都有兼顧到。」林欣誼、陳斌聖夫婦居住在楊梅區,育有一對子女,女兒患有罕見疾病,平時需以電動輪椅代步,他們還是很喜歡帶著孩子到處走走。
「我女兒的個性很喜歡接觸人群,我們都會帶他出門。小時候跑遍桃園大大小小的公園,大一點就會去比較接近大自然的地方,森林遊樂區之類,她可以跟病友一起互動。這個年紀就是要有伴,例如用野餐的方式,找個比較空曠的地方,電動輪椅可以跑來跑去。」
致力打造共融式遊戲場,讓快樂能真正分享給每一個人
位於桃園區的風禾公園,就設計了高約70公分的「沙桌」,讓乘坐輪椅、或無法進入沙坑的大小朋友一起遊玩。
這樣的公園設計並不是個案,桃園推動「共融式遊戲場計畫」,是全國第一個以「遊戲場」為主的「全市性」規劃。除了納入規劃專家意見,更推動居民工作坊,廣邀公民團體參與,打造共融式遊戲場,目前桃園完整規劃63座特色公園。
在規劃的過程中,透過參與式工作坊落實兒童表意權,讓兒少的意見被重視。規劃設計單位會逐步辦理各年齡層及不同族群(含不同障別)等兒童參與工作坊,並讓公園設計藉由觀察、傾聽與反思,重新解讀兒童的遊戲行為與需求,進而轉化歸納為遊戲場域的需求,成為設計依據。
全齡適宜的公共空間,富含更多友善與尊重
桃園的親山步道,也融入了「全齡適宜」的設計概念。例如橫跨桃園區、龜山區的虎頭山風景特定區,就依照不同步道類型、坡度劃分三大登山系統,共六條步道。公園內採無階梯設計,斜坡棧道寬敞平緩,輪椅及嬰兒車均可輕鬆推行。且採高架式木棧工法,保護動植物自然棲地不受破壞。公園外以環狀、多空隙概念設置步道,串連周遭遊憩節點,為闔家登山踏青,享受森林芬多精,同時鍛鍊體力之最佳場域。
對於市府推行「通用設計」的公共空間,林欣誼夫婦表示「市府帶動去做,就會帶動市民對無障礙的重視。比如像我們帶女兒搭電梯的時候,大家就會自動先讓我們搭乘。整個風氣、文化都有在慢慢提升的感覺。政府努力做,大家就會慢慢感受到。」
藉由公園、步道的設計,桃園致力於打造一個多元、友善、尊重的公共空間。讓所有的人,無論年齡、性別、身心障礙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小天地。